北京移动7月1日起实现三大品牌携号转套餐
北京移动7月1日起实现三大品牌携号转套餐(腾讯科技配图)
7月1日消息,据原信息产业部2006年发布的《关于保障移动电话用户资费方案选择权的通知》(简称《通知》),及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两大运营商当时对《通知》的回应时间表,从今年7月1日起北京移动全球通、动感地带和神州行三大品牌之间将实现完全自由互转;北京联通则表示在2009年6月30日之前实现世界风G用户、如意通G用户、新势力用户之间所有在售大众散户套餐互转。
此前,2006年10月,原信息产业部发布《通知》,要求从2007年1月1日起,在同一移动电话归属地内,运营商应保证本企业同一网络的原有用户,可以在不改变号码的情况下,主动选择使用本企业的所有资费方案。各大运营商此后纷纷公布了实施携号转套餐的时间表。
但据腾讯科技了解,截至2009年6月30日,中国联通实现了如意通与新势力用户可套餐互转,世界风用户仍无法转换;从2008年10月开始运营移动业务的中国电信则表示,目前无法实现预付费及后付费用户之间的互转。
业内人士指出,此前运营商们一直担心高端用户会转往资费较低套餐,打乱其品牌打造战略,降低其ARPU值下降,因此大多不希望用户在品牌之间互转。但在3G元年中,随着全业务竞争时代的来临,允许用户跨品牌自由选择套餐,已经成为增加品牌竞争力和用户黏性的有效办法。政府目前在酝酿的网间携号转网可视为此通知的延续。
北京移动:
三步走 7月1日实现全品牌流转
据腾讯科技了解,在发布时间表后,北京移动为防止高端用户流失以及业务收入降低,采取“低调宣传,分阶段执行”的方式,逐步实现动感地带和神州行畅听卡套餐互转。
在后续的执行中,北京移动推行的三步战略。首先,2007年2月1日,实现动感地带、神州行畅听卡之间的品牌互转;2007年7月1日,实现全球通客户与动感地带、神州行畅听卡之间的携号互转;2009年7月1日,全球通、动感地带和神州行三大品牌完全实现自由互转。
对于实现全品牌流转,业内专人士分析指出,该政策实施后,会消除运营商内部子品牌之间的资费差异,之前建立的品牌区隔将进一步打破,品牌营销战略将会受到冲击,“携号转套餐”在精准营销和管理上也给运营商提出了新的要求。
北京电信:
后付费与预付费用户无法流转
在《通知》发布的2006年,当时还没开始运营移动业务的中国电信并没有发布相应时间表。但在2008年电信业重组后,进入全业务时代的中国电信是否实施网内品牌流转,成了业内关注的热点。
目前,中国电信拥有189、133、153等移动业务服务号段,分别对应了后付费、预付费等移动业务服务类型。
就网内品牌流转一事,腾讯科技致电北京电信。北京电信表示,目前,北京电信还不能实现网内预付费及后付费用户的流转,是否有后续跟进策略,目前还没有相应通知。
六批次升级系统 133与153用户可享用189业务
虽然目前,北京电信不能实现网内品牌流转,但腾讯科技了解到,北京电信从6月末起,将实施六个批次的系统升级计划,让133及153等用户,也可以享用3G业务。
业内人士指出,北京电信系统升级后,133及153等用户可以选择等同189号段的3G业务服务,实质上从另一方面实现了网内品牌流转的功效。
北京联通:
如意通与新势力用户可套餐互转
根据之前《通知》规定,北京联通公布了客户携号转网业务时间表,并于2007年2月1日开始逐步开始这项业务。到2008年1月,实现了所有的GSM预付费用户(包括送话费型如意通、长市合一型如意通、包月型如意通等)之间及与新势力用户之间的套餐互转。
此外,根据当时北京联通公布的携号转网业务时间表,2009年6月30日之前实现世界风G用户、如意通G用户、新势力用户之间所有在售大众散户套餐互转。对此,腾讯科技致电北京联通相关负责人其表示,目前,联通如意通G用户与新势力用户之间可以进行不改变号码套餐互转,而世界风G用户还无法与前两者进行互转。
例如以北京如意通长市卡套餐向新势力短信套餐转换为例,用户需携带购买手机卡号的用户卡去联通营业厅进行办理,当月办理下月生效,月末的最后一天到下月头天不进行办理,而且不需要任何手续费。
但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随用户套餐免费赠送的业务,再办理向其他套餐转换的时候,需要申请该业务取消,否则转到新套餐将会收费。如联通新势力用户的套餐中,会免费赠送手机邮箱的业务,如果要转到如意通套餐,则需通过短信来取消手机邮箱业务,否则转入如意通套餐后将不再免费。
世界风用户仍无法转换
该相关负责人还表示,联通世界风G用户属于后付费方式,如意通G用户、新势力用户同属于预付费方式。由于要实现套餐互转,需对每张网络上的每个平台以及计费系统进行改造。目前,还没有世界风G用户与如意通G用户、新势力用户之间套餐互转的时间表。
中国联通高级法律顾问白永忠向此前曾表示,无论是从电信管制经济学角度看,还是基于对各国电信规制实践的观察,用户号码可携带制度通常被视为“确保电信市场公平竞争“的一项基础性电信法律制度。就移动通信领域而言,没有用户号码可携带制度,移动电话市场有效竞争的形成和维系,是无从想象的。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用户号码可携带类似于互联互通,虽然主导运营商和非主导运营商,都会因此而受益,但是二者受益程度不同、风险不同、对市场效果的预期不同。因此,用户号码可携带一般须要电信监管机构持续性干预方能顺利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