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部分浴场海滩受到原油污染
16日傍晚发生的大连新港输油管道爆炸事故,经过3天的紧急扑救,灭火工作已经进入尾声。然而事故引发的次生环境灾害,处置难度仍然较大。
■已回收含水油污960立方米
国家海洋局海上溢油应急处置前线指挥部20日发布的情况通报表明,大连部分海滩受到大连新港输油管道爆炸事故泄漏原油的污染。
据通报:20日,海监队伍进行岸边巡视,发现金石滩附近海域有条状漂油带,三分之一的海滩被石油污染;棒棰岛海水浴场海面和沙滩上都发现大量油污,沙滩的油污基本已被有关人员清理完毕。
通报说,国家海洋局北海预报中心对2010年7月20日6时2分雷达卫星数据重点对溢油核心海域——大连新港附近进行解译,结果发现这一海域溢油分布面积约38平方公里。20日,中海油总公司继续投入4艘专业收油船全力收油,截至20日14时已回收含水油污960立方米。20日,大连市海洋与渔业局组织的渔船由于风浪较大,未投入海上收油作业。
辽宁海事局20日表示,通过近几日进行的海上清污工作,目前大连港受影响的部分水域通航条件已得到改善,从7月20日17时起,全面恢复通航。记者从大连港集团获悉,一度停止作业的大连港集团集装箱码头也已于19日开始恢复作业。
■输油管道间距小易引发连锁反应
辽宁省已经于18日成立由多个部门组成的事故调查组,虽然最终的结论还要经过调查分析后才能做出,但是事故扑救过程中暴露出的诸多隐患已经敲响警钟。
这次事故是由一条900毫米输油管道爆炸引起的,随后引起另一条700毫米管道爆炸。前一条爆炸的输油管道火情很快扑灭,但后一条管道和相邻容量为10万吨的103号罐持续燃烧,直至阀门全部关闭后火势才被控制。
记者在事故现场看到,被烧得严重变形的900毫米输油管道和700毫米输油管道几乎是并列排列,旁边还有多条管道。管道间的距离非常小,一旦一条出现事故很容易就会引起连锁反应。
事故现场,林立的储油罐之间相互距离较小,众多的罐体不但包括原油罐,还包括成品油罐、危险化学品罐等。此次发生爆炸起火事故的是燃烧速度较慢的原油罐,如果是其他罐体爆炸,后果将不堪设想。据了解,事故现场数十个罐体,分属于国家储备油库、中石油油库、西太平洋石化公司油库等多家公司,管理水平不一。
事故发生后,消防部门在3分钟内即迅速赶赴现场开始扑救。但罐体间的消防通道过于狭窄,消防部门的车辆无法展开队形,进出受到影响,也使灭火工作受到一定影响。
■水和灭火剂曾供应不足
在扑救进程中,还出现了水供应不上的局面。最后有关方面果断下令取用可能对消防装备产生不利影响的海水,才解决了这一问题。此外,泡沫灭火剂储备不够,只好依靠空运来解决。高温下救火的工作服等装备也出现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