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不能失去文化味儿
![旅游不能失去文化味儿[墙根网]](http://img.qianggen.net/uploadfile/2011/0525/20110525100813141.jpg)
□ 司马平邦 著名博主、影评人
![旅游不能失去文化味儿[墙根网]](http://img.qianggen.net/uploadfile/2011/0525/20110525100814288.jpg)
![旅游不能失去文化味儿[墙根网]](http://img.qianggen.net/uploadfile/2011/0525/20110525100814406.jpg)
□韩浩月 知名时评人、书评人 专栏作家
![旅游不能失去文化味儿[墙根网]](http://img.qianggen.net/uploadfile/2011/0525/20110525100815656.jpg)
□ 李星文 著名文化评论员
我不认为旅游者对旅游业造成了破坏,因为旅游者永远是被动的。旅游管理部门和从业者对旅游业负有直接责任,这无可厚非,但如果从根子上找原因,文化味的缺失,才是旅游业溃烂的根本原因所在。
举个例子,前年我去杭州灵隐寺的时候,发现灵隐寺的香火非常旺盛,人挺多。因为每个人难得去一次,去了都要上炷香。我们也是,买了很贵的香,点着了,在外面许了愿,又祈祷了半天,最后插进香炉去。插完香拜完佛出来也就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发现有一个和尚拿着一个大夹子,把刚插上的香全给夹出来扔边上一个大火盆里烧了。我们心里很虔诚,大老远来烧个香,不让它燃完了就直接扔火盆里算怎么回事?和尚瞪了我一眼,说“都给你放这儿,后头来的人往哪儿插?”听说现在连香也不用插了,直接就是个火盆。这些寺庙连起码的宗教感都提供不了了。
再比如我们对待长城的态度。我在2002年的时候进行过长城考察行,从山海关一直到嘉峪关,发现两个破坏长城的典型例子。东边,最容易犯什么错误呢?就是整旧如新。把一段长城全给重新砌了,刷了新的现代的建筑材料,看上去挺光鲜。西边,嘉峪关那边实际上是土长城了,到了西边比较贫困、荒凉的地方,容易犯什么错误呢?就是把长城的砖和土直接拆下来回家盖房子了,甚至盖猪圈了。
以前有相声说过,给长城贴瓷砖,我们虽然没做到这可笑的一步,但却经常做些毁坏性的修补,修了一下觉得不对,好多专家说别修了,保持原样就显得特别整齐。后来就不修了,就放在那儿,反而特别有味道。
前些天,陈凯歌早期拍摄的一个短片《百花深处》在网络上特别流行,这部短片说的是北京的老院子被拆了之后的那种失落心态,它引起了网友的强烈共鸣。一方面,古老的文化旅游资源被新建设工程取代了。而现存的最有文化味道的旅游资源,也有不少被有钱人霸占了,比如杭州西湖被会所包围,故宫又建了一个500人的会所,这太要命了,但国家没有任何法律说在故宫里不能建东西,这个也没有办法。
旅行是逃离一种体制,谈到体制大家都想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其实生活中充满着各种体制。每天上班工作在办公室是一种体制,你受困于这种体制,虽然不喜欢但是要去。家庭也算一种体制,结婚了,有孩子了,你被捆绑在这种体制里。旅行可以帮你从各种体制中短暂地解脱出来,有一种放松愉悦感,有一种叛逆感。但如果在旅行中感受不到文化味,等于又陷进另外一种体制中,这种体制就是自我重复的体制,在没有文化的景点旅游,会和在日常生活中一样,经常感到味同嚼蜡。
现在不仅文化人对旅游业失望,绝大多数游客都对旅游业失望。旅游业对文化的破坏是不可修复性的,说严重点这是犯罪,一百年后我们的旅游业还有没有文化成分的存在,这都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我不想一百年后谈旅游,眼睛所见都是废铁残渣。
中国人只有“旅游”没有“旅行”
我认识一位女作家,从认识她的那一天起,她就一直在旅行。开始是旅居国内各个城市,后来就去新加坡、越南、加拿大……越走越远。我们曾经探讨过这个问题,即为什么要去旅行,她说她非常想停下来,像个普通人一样上班、结婚、生子,拥有正常的家庭生活,但是她停不下来,仿佛灵魂有个缺口,而这个缺口只有行走在陌生的异地时,才可以得到弥补。
还有另外一位朋友,他每年至少要去两次西藏,每次回来有人问他看了哪些风景,他的答案都是一样的:哪儿都没去,就是在一个不知名的寺庙边躺着看云、听风。有人困惑地问:在北京一样也可以看云、听风啊,他说,那不一样。这位朋友的答案,既直白又深邃,直白的地方在于,我们旅行,为的不就是寻找“不一样”的感觉吗,深邃的地方在于,旅行其实是带有一种宗教信仰元素的行为,旅行为的是发现不同的风景,更是为了寻找失落的自己。
什么时候,人们都能够拥有上述两位旅行者的心态,那么旅游才会真正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现在中国只有“旅游”没有“旅行”。所谓的旅游是,每个著名景点人都乌泱乌泱的多,游客走马灯似的在标志性景观面前拍照留念,吃住购物挨宰,在国外像买菜一样把奢侈品往怀里抢。
当然,小资意味的旅行,并非所有人都能学而时习之的,我们要在“旅游”和“旅行”之中寻找一个中间地带,怀有一颗旅行的心,去进行一次有意义的旅游。李白、杜甫旅行为的是游山玩水、交朋识友、创作佳句,徐霞客旅行为的是探险、记录。在旅行方面我们有太多的精神可以继承。
可能有人会认为,旅游为的就是开心一下,不必追寻什么意义。持这种观点的是,显然没有明白行走对于人的价值在哪里。前段时间有一条传播很广的微博,说的是有女儿的父亲,一定要经常带女儿出去旅游,开阔女孩儿的视野,让她们见识更丰富的外界,这样女孩儿长大之后,就很少会变得心胸狭窄,为感情所困。有男孩的家庭更应如此,现在的男孩太缺乏“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氛围,带男孩经常出去走走,会对他们的成长极有帮助。
对于家庭式的出游,我有一个观点,“每年至少要有两次举家远游”。远游为生活注入新意,从确立目的地,到开始做出发前的一切准备,这漫长过程发生的一切都会让人愉悦和期待。我喜欢这种感觉,它帮助人寻找到存在的意义,让人意识到工作是为了生活,生活是为了旅行,而旅行则是为了从远方归来之后,更加珍惜自己的拥有。在国外,举家出游已成一种生活模式。每年的暑假或别的悠长假期,会成为很多国外家庭远游的大好时机,房车的普及,专门露营地的设置,为他们的出游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很显然,我们的社会还没有为诗意的旅行做好准备,普遍存在的生存压力,难以令人信任的旅游大环境,旅游观念的单一,要么让人对旅游望而生畏,要么虽然心有向往,但却缺乏行动力。
谁在破坏中国的旅游产业
说现在“只有旅游,没有旅行”,我觉得这个观点特别对。如果我们认为旅行跟旅游的意义有很多重合点的话,我觉得现在只有旅游经济,没有旅游产业。为什么只有旅游产业?我觉得也有双向的原因。一方面游客本身很浮躁,出去的时候习惯了白天逛庙,晚上睡觉、搓麻。下车以后就是几张照片,行色匆匆,甚至只用照相机观看这个世界。
另外一方面,跟旅游从业者有很大关系,在他们眼里,旅游只是门生意,而不是文化。旅游产业追逐利润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旅游产业同时应该跟文化产业交叉、结合,除了看名山大川之外,还要有一些文化品位。现在的旅游业在服务意识方面,严重缺乏。我们把旅游产业几乎做成了宰客产业。你到了旅游景点上,能吃到的东西永远是最劣质的,价钱永远都是最高的。比如我们老觉得庙会是北京的传统文化,但现在看看庙会已经被糟蹋成什么样了?庙会的一串羊肉串,平常可能就是三五块,一进去就是二三十块。
为什么这几年自由行和自驾游特别盛行?道理很简单,那就是人们被旅行社、景点、旅游业的整体服务水平给吓怕了,想到要和旅行社一起出去,首先就有了心理障碍。
景点的同质化对旅游业的伤害也特别大。泰山和黄山都一样,五大名山去一个地方就行了,无非是按着旅行社给的路线走一圈,票价差不多,寺庙差不多,服务更是没什么差别。中国放着那么多自然景观,不去好好地挖掘其文化内涵,偏偏喜欢搞人造旅游工程,建大佛、建龙头、建古代名人雕像,都是水泥的,还沾沾自喜地说这是文化地标,这纯粹是对文化的一种侮辱。
旅游产业现在表面上很风光,其实内里早就破败不堪。重塑中国的旅游产业形象,需要所有人共同努力。首先,旅游主管部门应当把中国的旅游文化,放置到整个国家的大文化范畴里去,要让旅游文化从国家文化中汲取好的营养,甚至要把旅游文化当作国家文化的一个窗口来创建。其次,各级旅游部门不要只想着怎么收管理费,其实最起码要保证游客的权益在当地不被侵犯。再者就是旅游从业者,要知道,你们做的事情关乎自己的饭碗,不能现在觉得赚得盆满钵满就够了,要给下一代从业者留口饭吃,国内旅游业服务不好,把游客都推到国外去了,这样下去,喜欢国内游的人会越来越少。
从长远看,游客对于改善国内旅游环境,也应当有责任,游客要学会用脚投票,对那些服务不好的景区,我们宁可不去。要改变自己的旅游心态,要明白并非著名景点才能够提供旅行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