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胡同里的洋老板
老胡同北京南锣鼓巷
老胡同里的洋老板身穿“收药”T恤
幸福一家人和他们的北京地铁票
江森海一家在南锣鼓巷四合院门口
在南锣鼓巷里,有一家创可贴8T恤店,走进店中,让人感觉如同置身于上世纪80年代的北京:搪瓷红脸盆、铁皮暖壶、儿童三轮车……就连店老板江森海的名片都透着京味儿——蓝底白字像极了老住宅楼的门牌号。提起这个20多平方米的小店,可以说名扬海内外。17年前,洋北漂江森海偶然来北京旅游,深深地爱上了北京,他留在了北京的胡同里,成了一名金发碧眼的“胡同串子”。他在北京娶妻安家开店,生下三个“闺女”。2007年,他获得了由英国王室颁发的年度企业家大奖。
“三元地铁票”、“宫保鸡丁”、“铁皮暖壶”以及“收药”这样的街头小广告,这些我们最熟悉不过的事物,在他眼里都是独具魅力的北京文化符号。洋老板江森海把自己对北京的热爱都印在了T恤上……北京南锣鼓巷,迄今保存最好的京城古建筑之一。一条800多岁的老街,曾经住过很多达官贵人、社会名流,而今,这里云集着200多户商家,怀旧复古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洋溢着深深的北京文化、风土人情气息。
洋北漂:
在T恤上记录北京
2009年11月末,北京南锣鼓巷一家咖啡吧清幽的音乐中,身穿印有“北京地铁票”图案T恤的身材高瘦的英国帅哥(DominicJohnsonAill)江森海,向笔者讲述着“创可贴8”T恤店,讲述着他在北京的17年……
1993年,20岁的英国小伙子江森海旅游来到北京。在此前,他已历经3年走过了多个国家,他喜欢这种天马行空的独行侠般的行走,他在这种行走中,一边工作赚钱、一边体验异域的文化,寻找自己的坐标,寻找自己最喜爱的生活。
初到北京,他在顺义的一个朋友家住下,至今说起这些,他仍旧非常失望,这里是专门给老外居住的区域,丝毫没有一点中国文化的味道。热爱中国文化的他决心离开这里,走进北京老城区、老胡同亲自去感受北京生活。
1994年,在北京西郊四合院的一段经历,让江森海至今记忆犹新。热情好客的房东阿姨给了他很多帮助。这位健谈的北京老太太经常好奇地向他询问:“英国人喜欢吃什么?”等问题,同时向他介绍老北京的历史,新北京的变化,北京著名景点,风味小吃。通过与房东聊天,渐渐地,他喜欢上了北京,他找到工作安顿下来,周末闲暇,他按照这位可爱的北京老太太的介绍,走遍北京风景名胜,穿遍京城老胡同,半年多以后,他的普通话已经非常流畅,他爱上了北京,他隐约感觉到,自己的独行侠生活就要结束了,他要在北京开始自己的创业寻梦之旅。
那些年,江森海做过北京几家最早的酒吧里的领班、摩托罗拉公司员工的英语老师、企业创意设计师,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无论工作如何变化,事业如何发展,他的生活中有一项内容始终没有变,那就是居住在北京老胡同南锣鼓巷四合院,下班后就搬个凳子,听着每天滑过天空的鸽哨,在胡同里和街坊们喝酒、侃大山。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北京遇到了一位加拿大美女劳拉,走过一段浪漫的爱情旅程,他们携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妻子的支持成为成就他在中国创业梦想的助跑器。个性、随性、喜欢创意思维的江森海不喜欢每天朝九晚五、周而复始的枯燥的上班生活,他喜欢按照自己的方式,放飞自己的心灵,他需要空间,这是他多年“周游列国”最后安身北京的初衷。他喜欢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过自己想要的生活,玩自己最爱玩的创意。他要实现他的快快乐乐做企业家的梦想。
江森海把这些和妻子说了,妻子给了他绝对的支持:“我老婆说,你应该去做一些有创意的、好玩的事情。”这时,他想到了用文化衫来留下北京记忆,他说:“这是个很好的商机,欧洲很早就有这种特色服装店,我总想,自己为什么不能做一个北京的T恤品牌?把我在北京十几年的时间里自己喜欢的street culture(马路文化)用T恤表达出来。”经过一段奔走忙碌之后,2006年,创可贴8T恤店开业了。
鲁豫有约:
“收药”电话被打爆
给小店起个好听的名字至关重要,当初曾经为店名煞费苦心。T恤衫小店的名字“创可贴8”乍听起来让人一头雾水。江森海说,“创可贴的英文名字是plastered,有三个意思,一是直译的创可贴;二是贴东西;第三个意思是酩酊大醉。”这个“中国通”还选择了8,预示着吉祥。
店里的T恤都是他自己设计的,“创可贴8”刚开张的时候,顾客几乎全是老外。一个外国人想打开中国的市场谈何容易。为了让更多人知道“创可贴8”,他想了不少妙招:“我做了很多别人没想到的活动和宣传。最初,我去哪儿都会带着"创可贴8"的标志和贴画,送给别人。”2007年7月,他冲破艰难阻隔,运作了北京第一个胡同模特走秀,非常成功。此外,他的宣传视频和网站同步而来。还和居委会大妈们合作了"创可贴8"秧歌队。他总是想些好玩的办法宣传自己的品牌。慢慢地,有一些媒体开始关注他了。
一天,他被凤凰卫视邀约做节目,直到摄制组到来,他才知道是《鲁豫有约》。录制节目那天,他穿着"收药"那件T恤,上面有他的电话。这是在他的设计中无处不在的“江派幽默”,因为这个幽默,他穿这件T恤上街第二天,就接到一个收药“同行”的电话:“原来老外也干这个啊,咱都是同行、哥们儿,哥我以后罩着你……”江森海听得五里雾中,半天才挂了电话,哈哈大笑!他的节目播出之后,很多人给他打电话。有人想买他的T恤,也有人想做批发零售,有人想高价购买他的创意,有人想高新聘请他做创意策划师……江森海心里那个乐呀,这才是他期望的效果!
江森海说:“我希望顾客穿上"创可贴8"之后,觉得这是北京本土品牌,是咱们北京的设计。而不是国外进口的什么东西。我虽然是个老外,但北京也是我的家。”
在产品获得认同的同时,江森海也遇到了不少难事。除了设计,衣服本身的质量也非常重要。曾经为了找到质优价廉的好产品,他换过6次生产厂家。有的产品被他直接退回了加工厂家。而对待身后那些克隆、跟风、仿冒,他倒是显得很淡定:“别人仿造我的图案,说明我设计得很成功,我把这当作一种鼓励。”
江森海指着自己身上那件“北京地铁票”图案的T恤,一脸美嘟嘟的笑容,他得意地说:“穿上这些有型的T恤,再搭配着老北京的胡同风情,走在北京街头,简直酷得一塌糊涂。”
说到一个洋北漂在老胡同开店,名气也火得“一塌糊涂”,江森海微笑着说:“我可一点都不想出名,把北京印在T恤上,是因为我爱北京;一不小心就出名了,所以我要感谢,北京爱我!”
割舍不断的北京情结
网上有这样的说法:来北京绝对不能错过南锣鼓巷的“创可贴”T恤店。随着生意日渐红火,洋侃爷江森海又在南锣鼓巷开了自己的设计公司,他的北京话说得倍儿溜,还会不时冒出几个时髦的京味词儿。他喜欢北京胡同里自在的生活,喜欢别人把“创可贴8”看作是北京本土的创意品牌。一次去美术馆看展览,看到有人穿着他第一批做的衣服走在大街上,江森海心里特别高兴。
在江森海的眼里,宫保鸡丁是外国朋友最熟悉的一道中国菜,这是外国人眼里的“中国风味特色”,把“宫保鸡丁”印到T恤上,江森海又幽了一默。除了“宫保鸡丁”,江森海还有不少得意作品,“三元地铁票”图案就是其中之一。江森海说,对北京的地铁有很深的感情,因为从最初到北京时就坐地铁,当时的地铁票是5毛。而且北京的地铁票设计得非常好看,所以就用它来做了一个T恤图案。它代表着北京的发展。
江森海经常去二手市场淘宝,去寻找复古的元素。江森海认为北京是最好的城市。他常常流连于画廊、美术馆等场所,寻找一些灵感创意。找到素材以后,会先征求身边工作人员的意见,或者发邮件给朋友们,作一个小型的调查。然后才开始设计、印刷。从想法到成品,只需要两个星期。
2009年,江森海尝试了一些新的创意,做一些品牌的延伸:在798画廊做展览,和一些摇滚乐队签了合同,一起设计制作乐队的文化衫。2009年9月,江森海策划举办的创可贴摇滚大赛决赛在京城盛大开赛。
工作之余,江森海喜欢和妻子及三个宝贝闺女一起,享受五口之家的温馨幸福,在北京出生长大的闺女们中文比英文更为流畅,平时在胡同里走东串西,和锣鼓巷的北京小孩一起捉迷藏、踢毽子,一开口京腔京味儿,除了金发碧眼,俨然就是正儿八经土生土长的京妞儿。江森海说,北京是他的第二个家,女儿们在北京成长,妻子是加拿大籍美女,他们一家五口,就是三国文化交融。去年,江森海带着一家人第一次去老家英国,没有几天,闺女们就开始想念北京的伙伴了。对于北京,女儿们也和他一样:“只要是北京的,都是我喜欢的。”在北京,江森海有一群艺术家、音乐家哥们儿,这是他的北京情结中最为珍贵的一部分……依旧继续着平淡朴实的日子,寒暄,逗乐,神侃。江森海这个“洋北漂”,对胡同创意生活忙并快乐着。
当年带着200美金来北京的江森海,而今已经成为一位著名的企业家了。2008年,他获得由英国皇室颁发的“年度企业家大奖”,他的产品遍及中国多个城市及新加坡、美国、英国等海外市场。他说,他已经离不开北京了,如果可能,他想和妻子、女儿会一直留在北京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