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旺地宰客缘何屡禁不止?消费者议价处于弱势
消费者议价处于弱势靠微博发声
高价背后存在怎样的猫腻?据相关媒体报道,三亚旅游存在关联交易,酒店、餐饮和租车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利益链条。“链条中游客往往处于弱势,掌握不了议价权。”广东决策研究院旅游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劳毅波表示,随着赴三亚自由行的游客人数越来越多,酒店一房难求,天价海鲜账单等现象的出现,与旅行社“零负团费”或无直接关联,但只要酒店、餐饮、租车形成利益链条,在政府监管缺位时,“明宰”“暗宰”时有发生。
日前本刊新浪官方微博发起调查,近9成网友表示不能接受三亚工商局对海鲜万元账单不属于宰客行为,网友小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不能单凭明码标价和消费者签字就判定商家并无宰客欺客之嫌,消费者是否在受胁迫的情况下签字,海鲜价格用餐前用餐后是否一致,这些细节仍待进一步调查。在刘思敏看来,即便有签字也不见得能反映当下的真实情况,如果举证困难,网络则是消费者发声的出口。
三亚宰客事件并非个案
自三亚宰客门曝光后,坊间传出旅游旺地“半年磨刀,半年宰客”的说法。随着4000元海鲜消费账单曝光后,各种游客被宰经历接连上网。日前,南方都市报及新浪视频官方微博上分别公布了两条关于游客被宰的消息,其一:辽宁鞍山一市民贴出自己在三亚消费的一张小票:皮蛋粥套餐99元、一杯牛奶110元……一顿没有山珍海味的早餐花了280元。这位游客直呼:“没吃饱也不敢再多点东西了”,“坑爹啊!以后再也不敢来三亚了。其二:春节前,山东济南郑先生花了8千元报了海南双飞5日游的旅行团,但抵达三亚后,旅行团要求每人追加一千元,否则不给办理入住手续。郑先生及其他游客拒绝交钱,并向三亚有关部门反映,但均置之不理。郑先生拍下了当时事件经过的视频。
刘思敏分析道,三亚宰客事件并非个案,旅游业遇到的亦不仅仅是几块浮冰,所暴露的问题只是冰山一角。尽管三亚资源优势较为特殊,但实际上旅游旺地宰客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刘思敏认为这个说法恰恰反映了在面临旅游业明显淡旺季区别的特殊性时,在法制不健全的环境下,旅游行业发展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某些地方全年仅3个月是旺季,其余均淡季,如果缺乏有效监管和合理的资源调配,宰客现象在所难免。”
-专家视点
旅游旺地并非一定发生宰客现象
“旅游旺地频繁出现宰客现象并非偶然,但这之间并无必然关联。”姚霖尹表示,要杜绝旅游旺地的宰客现象,仍然要从监管入手。他表示,国外不少成熟的旅游城市及景区鲜有宰客现象,一则源于企业自律,二则受益于科学而完善的监管体系。
关于如何让监管行之有效,如何提高可操作性的问题,劳毅波提出,有待在旅游旺地培养一批诚信经营的典范。允许旅游旺季在物价局提出的价格区间内进行适当的提价,但应将所带来的一部分收入划作为“投诉基金”,以鼓励消费者进行品质监督,对不法商家进行投诉,用以平衡商家和消费者在发生矛盾冲突时双方的利益。
采取交叉执法,让商家举证倒置
“我们可以假设这样一个场景,游客进店之后才发现是黑店,想拍照手机就被抢了,想录音录音笔被没收了,拒绝签字手就有可能被剁掉,这种情况下怎么办?”刘思敏表示,以三亚为例,随着赴三亚自由行的散客人数不断增多,比例不断增大,旅游安全和质量在备受考验。他认为,地方政府应提高立法质量,完善法制环境,加大执法力度。除了应该采取交叉执法,斩断利益链条,旅游旺季如春节期间还可以采取严格的台账制度,让商家举证倒置。“就此前提出的问题,如果有两个以上的博友或者游客举报这家商店,商家就有义务自证清白,这样的话才可能有效的去管理。”记者周人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