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红:“倒地图”指路 7年服务数万人
图为高玉红(左一)为游客指路。 田锋 摄
“去地铁怎么走?”昨天(22日)上午11时,颐和园东宫门外,一位戴着毛绒帽的女孩在寒冷中一脸迷茫与焦急。转了一圈后发现了食品部走廊前的“义务指路处”,她赶紧三步并作两步上前打听。
49岁的志愿者高玉红,赶紧立起一张塑封的地图给女孩指路。“您看,咱们在这里,地铁就在这边。您绕过这个停车场,再往前直走大约500米,就到地铁4号线西苑站了。”说完,她又补充了一句,“走着大概要10分钟,别急。”
频频点头的女孩“谢谢”二字还没说出口,高玉红又从桌子上一堆小纸条中翻出一小摞。“拿着,这个有用!”撕下一片纸条递了过去。纸条上面,打印的路线图十分详细,甚至标出了去西苑地铁站的路上有个“牌楼(牌坊)”。
“我们整理出游客最常见的问题,打印了这些小纸条。”高玉红规整了纸条,“有时候指的路很复杂,说几遍游客也不一定明白,拿到小纸条就不用担心听不明白、半路走错了。我们也可以提高效率、服务更多游客。”
地铁站、北大清华、798艺术区、潘家园……20多种“指路条”通往游客最关注的地点。英文版指路条,还特地加上了一行黑体字“Welcome to Beijing”(北京欢迎你)。
在熙熙攘攘的颐和园东宫门,高玉红已经和指路队的志愿者“站岗”7年。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大家都会风雨无阻地来这里,为游客、市民义务指路,服务人数超过10万人次。每一个问路的人,都会像那个姑娘一样,得到细心的指点。
一边说着,高玉红一边放好了手里的地图。记者上前仔细一看,这张地图透着“别扭”。地图上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整个儿是和普通地图反着来的。
原来,指路处位于东宫门南侧,人们问路时多得面向南方。高玉红特制了这张地图,可以让游客身体朝向和地图保持一致,不用琢磨“上北下南”找方向了,顺着志愿者指向就能轻松找到路。
自制地图,也算是高玉红指路中的小创新。
以前用标准地图时,有好几次乘客看完地图后走反了方向。有一次,一名游客没有问路,只是借地图看一眼新建宫门位置,一转身就奔北面去了。好一会儿又折回来,开口打听才知道应该往南走。“嗨,瞧这方向感。看地图,我还以为新建宫门在我‘身后’呢,转身就往回走了。”游客一番话,让高玉红脑子里灵光一闪:游客问路都是面朝南的,为什么不能让他们“人图合一”呢?于是,就有了这张上南下北地图。
游客看地图一目了然啦,站在对面的高玉红,看到的地图却是倒着的。
这样会不会指错呢?只见她手指快速在地图上滑动,倒着的图和字,丝毫不妨碍指路。“放心吧,都记在脑子里,周围15处车站、40条线路,我全都亲自去走过十多遍;附近的餐厅、停车场、售票点、厕所……都踩过点儿的,快成‘活地图’了。”高玉红很自信。
帮助高玉红练就这些“绝技”的,是大名鼎鼎的京城“指路大王”谢亮。
高玉红所在的青龙桥街道私人个体协会义工服务队,以前就是社区“学雷锋小队”。发挥自己技能特长,他们20多年坚持进社区为居民提供修车、理发、补衣……看着颐和园的游人越来越多,北京发展日新月异,高玉红开始筹建学雷锋义务指路队。
2006年7月27日,高玉红拖着自己因小儿麻痹症导致轻度残疾的双腿,倒了3趟车到东直门找到谢亮老人诚心求教。
“第二天,谢老就将自己的3大本‘指路秘笈’给我了。”这里面有谢亮收集的北京市所有公交车站、大学、医院等4700多个站点信息,分为3大类、72小类。
随后的一次培训中,谢亮告诉她指路的一个诀窍——用自己的脚步帮游客去“探路”。在谢亮指点下,高玉红和队友扩大了指路范围,绕着颐和园,里里外外走了不下20圈,还坐遍了十来条地铁线、颐和园周边40多条公交线,途经其他旅游景点和大专院校的200多条公交线大家也跑熟了……
师从“指路大王”,学习的效果怎么样呢?这时,恰好有一位游客问怎么去清华、北大,“过马路走50来米,进停车场坐690或626路公交,坐3站后下车,马路对面是圆明园,继续往前走是清华大学,路口右转走400来米就是北京大学东门。”高玉红如数家珍,清晰、精确地报出了路线,游客很满意。
“雷锋要活到21世纪,也该学外语了!”高玉红笑着说。
因为在颐和园门口,经常有外国游客来问路。“有次一个金发老外来到跟前,翻来覆去说了十多遍‘托诶累特’,我们几个人大眼瞪小眼,一个字接不上,更别提给他指明去卫生间的路啦。尴尬极了。”这次遭遇,让高玉红铁了心学外语。谢亮也将自己的英语老师王启睿介绍给了指路队。
如今,高玉红仍坚持每周二去东直门找王启睿老师上课,然后周四一大早组织队员们去颐和园大声说英语。年龄最大的志愿者志安已经77岁,如今也已经能用英语介绍颐和园的昆明湖、十七孔桥、排云殿、长廊等景点。
遇到游客有其他疑问,热心的高玉红从来不说“不知道”。一时答不上来,她会让对方留下手机,等查到答案了再告诉对方。“有次一个小伙子问我北京有多大,我还真答不上来。回家赶紧查,1.68万平方公里,马上就给他发了条短信。”
除了指路、咨询,高玉红和队友还上千次帮助“找人”。一天下午4点半,指路处来了一位老人,焦急地说与旅行团走散了。78岁的老人是与老伴从台湾回来探亲并到北京游览的,导游电话、宾馆名称及电话都不知道。高玉红没有用“打110”、“去广播室”等敷衍老人,而是与他细聊了起来。得知老人曾到颐和园广播室登记广播过,高玉红一瘸一拐一路小跑到广播室,辗转与4个人通电话打探消息。打完电话5分钟后,老人找到了旅行团。
七年下来,高玉红收获了许多荣誉。不过,无论是被评选为社区志愿者杰出贡献奖、还是团队获得首都十大文明品牌,高玉红最在意的,还是游客们脸上露出的笑容。
高玉红说:“学雷锋,谢老是我的榜样,我会像谢老一样,一直守在这儿指路,为需要我的游客服务,直到哪一天走不动了。”(记者 童曙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