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的“民间大使”
![]() |
第一人称导游在郭沫若纪念馆为来访的牛街居民讲解。 于志强摄 |
一个周末,牛街街道的十几位居民来到什刹海参加“和谐社区游”,接待他们的是4位什刹海社区居民。这4位居民身披大红绶带,上写:第一人称导游。
“第一人称导游”是西城区旅游委推出的“旅游服务进社区”试点项目之一,通过公开招募选拔,聘请熟悉社区风土人情和历史典故,表达能力好,又乐意分享的社区居民担任义务讲解员,“他们将以社区人讲社区事的方式,带领游客体味最本真的民风民情,发现景区另一面的美。”西城区旅游委主任安朝晖说。首个试点选在什刹海。
去年9月底招募公告一发,就有40多位社区居民报名,最终4人拿到了“第一人称导游”的大红聘书。他们都是在什刹海居住了30多年的老居民,有退休老人,也有社区干部,有的还会说英语。
“虽然住在什刹海,但道听途说的东西多,要给别人讲解,还真得补补课。”社区居民当“导游”,也不是张嘴就来,西城区旅游委对他们集中培训,还发了一套《什刹海》系列丛书,什刹海地区的传说、庙宇、名人故居和胡同四合院的前世今生都收录其中。
为了当上称职的“导游”,4位社区居民没少下工夫。就拿李宁来说,一听说哪儿有关老北京人文、历史方面的公益讲座,她一准儿去听。开春儿,六七个多年没见的同学来什刹海聚会,她给当了一回导游,带着大家沿前海、后海走了一圈,从湖光山色、名人故居,讲到酒吧饭馆、胡同人家,“什刹海地区人杰地灵,流水绕宅如龙蟠,西山远望如虎踞,小平房里隐藏着名人居所,大杂院内或许就是王府旧宅。不但风光好,风水也好。住在我们这儿能长寿,百岁老人现在还有好几位呢。我家就住在柳荫街,和恭王府一墙之隔,这里是军民共建模范街,徐向前元帅给题写的街名。”她这一小时滔滔不绝,把老同学们都给“震”了。
“第一人称导游”王成旺出生在什刹海,45年来工作和生活也都在这儿,周边凡是有些来历的老宅院老物件,不管有名没名的,他都说得出来龙去脉,“我对老北京的历史特别感兴趣,也很爱自己生活的这块地方,这些年先后在什刹海街道的5个社区工作过,耳濡目染再加上走访社区里的老人儿,积累了不少掌故,很愿意和游客分享。”对什刹海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王成旺熟悉到如数家珍:“我就出生在鼓楼北边儿的国旺胡同,我的名字也是打这儿起的。不知道您听过铸钟娘娘的故事没有?我打小就是听着这个故事长大的。传说明朝永乐年间,皇帝嫌钟楼上悬挂的大铁钟不够响亮,把铸钟匠人召集起来,在鼓楼西边开了一个铸钟厂,限期铸一口两万斤重的大铜钟,如果铸不好就杀头。工匠们忙活了好几个月,这口钟怎么也铸不成。最后一天,工头的女儿为了救她爹一命,含着眼泪跳进化铜锅里,这钟才铸成。人们为了纪念这个孝顺的女儿,建了一座铸钟娘娘庙,庙址就在旧鼓楼大街。我上小学的时候赶上‘破四旧’,看见大钟被扔在大街上,很心疼。上中学后有一次到大钟寺参观,又看见了这口钟,知道它被保护起来了。”
“导游”们摩拳擦掌,随时等着“上战场”。接待牛街街道居民,是他们的第一次“实战”:“我们没有专业导游妙语连珠的口才,也缺乏全面系统的服务技能,但是,作为在什刹海生活了30多年的居民,我们对这里充满了深厚的感情,这里的点滴变化都伴随着我们的生活。我们很愿意把见闻和大家分享,让大家感受什刹海独特的人文风情。”旅程结束时,牛街居民赵勋评价道:“这么亲切和贴近生活的讲解还是第一次听到,虽然不止一次来过什刹海,但这一次,什刹海在我眼里更加生动和亲切了。”
西城区旅游委介绍,西城区已经与延庆、大兴等区县达成城乡互动协议,随着旅游旺季的来临,“第一人称导游”将挑起接待友好社区、担当“民间大使”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