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糕祖祖辈辈蔚县人的主食
因为《舌尖上的中国》而走红的陕西绥德黄国盛老汉的黄馍馍,是用发酵的糜子面做成的,而糜子就是黍子。在张家口蔚县,人们自古至今都吃用黍子做成的黄糕,他们对黄糕的感情非常深厚。
■黄糕
■炸糕
十年九旱,蔚县只能种黍子
11月8日,我开始探察蔚县黄糕的旅程。汽车开出北京,往西北方向进入张家口地区,雪后蓝色的天空分外干净。一路上先是比较空旷的平原,之后山越来越多,一座接着一座,不断向后退去。山顶被雪完全覆盖,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
看着路边的风景变换,心里念着《诗经》中“彼黍离离”的句子,想象着青青的黍子在夏天长得茂盛随风摇晃的样子,还有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中,老朋友置备了丰盛饭菜——鸡、黍,他们在饭桌上言笑晏晏的情景。
进入蔚县境内,路上的饭店玻璃门上大多都写着:黄糕。将黍子去皮,磨成面就是黄米面,黄糕就是用黄米面做成的,是蔚县人的主食。
蔚县的地理环境决定了这里适合种黍子。《蔚县志》常务副主编刘国权告诉记者:“蔚县种黍子的历史特别悠久,在张家口坝上、坝下以及山西广灵县一带都吃黄糕,但最知名的是蔚县,这跟蔚县的地理环境、气候有关系。”蔚县是十年九旱,年年春旱,谷子等作物播不下种去,早播了不出芽,迟了来不及。蔚县人们通常先种谷子,谷子不行改种黍子。
这是因为黍子的生长期特别短,七八十天就能成熟。蔚县人种黍子多是立夏之后,下了透雨,再播,到中秋节前就收获。这样就克服了干旱的气候带来的影响,所以人们种植黍子、吃黄糕就一直流传下来。
蔚县是三山交会处,南部是太行山的开端,西部是恒山余脉,北部是燕山的侧翼,不过燕山的山脉较少,主要是熊耳山,这些山将蔚县中部围成盆地。蔚县的母亲河壶流河自恒山上流下来,以环形从盆地流过,就形成河川区。
黍子主要就是在中部河川区和北部的浅山丘陵区种植。北部的山坡上以及南部的山口种植的黍子最好吃,因为山风很大,促进了黍子的生长。另外蔚县的夏天特别短促,一到了秋天,昼夜温差大,这就使得这里不管是粮食还是水果的含糖量都高,吃起来口感好。所以这里生长的黍子都是上等的。
擦、蒸、搋糕需一气呵成
当晚,蔚州宾馆24岁的连俊飞面点师傅,特意做了一小块黄糕。因为黄糕特别耐饥,晚上吃了不消化,睡不着觉,当地人们一般都是中午吃。有一句俗语就是“三十里莜面,四十里糕,二十里荞面饿断腰”,吃了黄糕就可以走四十里路。
做黄糕的方法其实挺简单的,分为擦、蒸、搋三个步骤。连俊飞把一斤多的面倒在盆里,放上温水,用手掌用力来回搓,俗称擦粉子,然后均匀放在托盘上。放入蒸柜中,因为面很少,五六分钟就蒸好了,在时间的把控上,要根据面的多少来定,短了不熟,长了就不鲜、不筋了,这得靠经验。
接下来就到了最为关键的一步:搋糕。糕蒸熟后要趁热气取出放入盆中,用手蘸少许凉水来回捣按、叠折和搋,使其渐渐变成均匀的一圆块。最后将圆块翻过来并在表面涂一层麻油(胡麻榨成的油),这样黄糕就不会被风干了,麻油遇热起泡,金黄发亮的糕就做成了,闻上去香味很浓郁,这是人们常说的面性糕。
平时,连师傅要做二十多斤的面,把一大块热气腾腾的糕揉在一起,是要花很多力气的。
筋道、黄亮的糕需配糕菜
蔚县的黄糕韧性特别强,以筋道、黄亮著称。另外,黄糕要趁热吃,面性糕和炸糕一样。我用筷子夹黄糕,还真费了些力气,吃到嘴里,软软的,黏黏的,还有淡淡的甜味。但嚼上几口之后,就有些糙了,想咽下去还被粘了嗓子。原来吃糕是要囫囵吞下去,蔚县人总结出吃糕的六字真言,“一夹二拽三吞四咽五六咕咚。”
另外,吃糕要配着糕菜。连师傅说,“糕菜是熬出来的,韭菜、香干、粉条、五花肉放在一起熬。像韭菜头炒鸡蛋也可以,没有汤,炒烂一点,不要太硬就可以了。”
食堂的食谱上写着一些糕菜:小白菜山药肉、白菜炸豆腐粉条肉、土豆熘茄子尖椒柿子、酸菜山药韭菜、韭菜豆腐肉。另一位张宝聚师傅说,“其实什么都能做糕菜,除了炖菜之外,一些凉菜如酸菜拌豆腐、韭菜拌豆腐、黄瓜丝等也可以做糕菜。”另外,喜欢吃甜的还可以直接蘸白糖,口味因人而异。
吃炸糕寓意步步高升
在蔚县,黄糕还有另外一种做法,就是炸糕,在锅里放很多油,在做好的黄糕里面包点糖或者豆馅,揉成圆的,放进锅里炸。刘国权说,“炸糕就更高级了,那是以前大节日才吃的,我们小时候过年前几天,就盼着吃顿炸糕。现在就经常吃了,都不稀罕了。”
同时“糕”谐音“高”,蔚县流传很多与此相关的民俗民谚:“炸糕圆又圆,长大中状元”、“炸糕包糖,五世其昌”、“油糕炸得酥,必定收五谷”。在这里,春节、过生日、孩子过百天都是吃炸糕,象征步步高升。中秋节吃新糕,庆祝丰收。
现在因为生活方式的改善,一些年轻人就不吃糕了,连俊飞就说自己现在不喜欢吃糕,因为小时候没得选择,吃多了。张宝聚师傅说,“村里人都会做黄糕,天天中午在家里吃一顿。”连俊飞的师傅连有达每天中午都吃糕,对馒头、米饭不感兴趣,他说,“在农村,农民干活,中午都是吃糕,耐饿。”“吃不了糕,降不了妖。”吃糕与人的能力大小紧密相关。
记者手记
在战国时期,蔚县的代王城就属于赵国地区,同时蔚县也是五胡十六国时期代国的旧址。北魏也发迹于此,前身就是代国。我们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将鲜卑族汉化,消弭胡汉界限,对后世发展做出积极贡献。蔚县也在公元597年建立蔚州。在北魏之前,黍子在中国早期历史中是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
唐宋以后,麦、稻逐渐取代了谷、黍的地位,黍子种植面积缩小,在黄土高原、华北、东北地区还种植。我想,蔚县吃黄糕很可能是保留了我们祖先早期的饮食习惯。主要的证据是考古学家在蔚县三关新石器仰韶文化遗址(5000年前)发现了四千余件彩陶、灰陶等文物,还有储存的黍子。
离开时,我从东边穿过蔚县,路上经过桃花镇,这里产的小米非常有名,曾是四大贡米之一,还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叫“桃花米”。蔚县人在农耕忙时的食谱是“早上粥,中午糕,晚上糊糊熬山药”,这粥可不是一般的稀饭,而是小米干饭,糕就是黄糕,糊糊则是用小米、豌豆、扁豆等混合磨面,炒熟之后熬成的,因为中午吃了黄糕,晚上喝点稀的糊糊就可以了。
因为在涿鹿没赶上去北京的班车,快傍晚了,几经周折,我终于到宣化坐上了最后一班到北京的火车。下车之后已经是夜里十一点,自中午吃了黄糕之后,我什么东西也没吃,居然没觉得饿,呵,我可是“走”了几百里路呢。■文/本报记者徐新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