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为河南人正名 河南人究竟怎么了?
2015-12-20 21:30
样板河南人
2002年新年初始,盛传在天津、北京的“扎针事件”再次使河南成为网络上的高频词语。因为传闻说这是河南得了艾滋病的人为了泄愤向社会采取的报复行动。
“栽赃,纯粹是栽赃!”提到“扎针事件”中的河南人,正在理发的漯河人王二突然抬起头,惊得理发师几乎伤了手。“凭什么一提艾滋病就跟河南人扯上关系? 河南不就出了一个文楼村吗?那也是因为穷。为什么不说云南人,云南比河南艾滋病患者更多,而且很多是因为吸毒。河南人已经够可怜的,为什么就不能说说河南 人的好话?现在冒充河南人的人也多的是。”
王二是我在开始采访时无意中在理发店遇到的,我问老板对河南人的印象,王二说:“俺就是河南的!”
王二今年26岁,儿子2岁了,和母亲一起待在漯河农村老家。高中毕业以后的王二在漯河市、郑州市闯荡了多年,3年前来到广州做保险,想多赚点钱。他口才 很好,说话有理有据,打扮得很有职业特点:穿西装,随身携带公文包,比较讲究,因为老板说他每隔两个礼拜就要修一次头发。“不能再这样污蔑河南人了。”临 走的时候,他愤愤然,“你以后再跟别人说扎针,别说是河南人,你又没证据,就听报纸瞎猜测。”
走的时候他没有给钱,原来老板和王二做了 一笔交易,王二优惠给老板3单保险,条件是他在广州期间可以在此免费理发。“当初说好,他不经常在广州,大多数时间都在外地拉保险,还要经常回家看老婆孩 子,这大半年过去了,别说外省了,广州恐怕都没出过。”老板没有透露那3单优惠保险到底价值多少,听她的口气,倒是自己吃亏不少。“河南人,就是抠门!根 本不应该相信河南人。”这样的话随着每一次王二理发后的扬长而去都要被重复一遍,店里的人来来往往,一起感受着语言上的“河南认知”。
“河南人的形象问题不是一言二语可以说清楚的,但也绝不是外面所讲的,任何事、任何人只要一挨着河南就是河南的。河南人口多,出去打工的人也多,难免不出 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即使这样的人有1万,这1万人和河南9000多万人口比,算得了什么?”做了大半辈子编辑的王春林提到外界“以偏盖全”地丑化河南人 很不高兴,“说河南人形象不好,不公正。而且知识水平高的人不会有这种偏见。”其实,说到偏见,有时候很可能跟人的知识、文化关系都不大,因为它可能只是 一种情绪。
2001年,河南全省人口达到9256万,大致相当于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六个省区的总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14%。在劳务输出方面,2001年甚至突破了680万人。这680万河南人散布在各个城市里,每一个人都代表了河南。
在王二与理发店老板的问题上,表面上看来是王二不守信用占了老板的便宜,但深究之下,理发店老板一样难辞其咎。那一句“根本不应该相信河南人”更像是弥 补自己不知道是不是选择错误的自慰,一句话就将自己置于了事外,拔高了姿态。虽然那些听到这个故事的人掌握的仅是事件的表面信息,不过若从社会心理学的角 度去探讨,由于人们普遍存在一种心理倾向,就是不管掌握他人的信息资料是多还是少,都力求形成一个对他人的整体印象,总体评价,好或不好。现代人没有思考 事件始末的精力,总是急于下结论,形成固定看法。于是,在众多听过这个故事却没有同任何河南人打过交道的外人眼里,河南人简直穷疯了,低级地占着小便宜。
刘蕾在去年来广州找工作的时候,因为河南人的身份很费了些周折。她拜访的两家单位虽然都表示欣赏她的能力与才干,仍然不敢轻易接收她。“其实我不怪他 们,如果是几年前,我肯定很气愤,但时间久了,知道自己的乡亲确实不给自己长面子,也就只能靠自己一点点地去证明。说不上恨自己是河南人,也有人不承认自 己是河南人,没有意义,我觉得越这样才越显得河南人的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