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年票 墙根卡 订酒店 订机票 农家院 旅游保险
首页北京快讯热点新闻白岩松为河南人正名 河南人究竟怎么了?

白岩松为河南人正名 河南人究竟怎么了?

2015-12-20 21:30

  媒体河南
  王二是680万出省在外的河南人中的一个,却代表了9256万人。实际上在河南人眼中,除了他自己,他谁也代表不了。周大新去北京多年,仍操着一口河南话,但对于大多数河南人而言,他已经是北京人了。
   石破是河南郑州人,是《南风窗》的记者。2001年5月,他的一篇《为什么偏偏是河南商人》的文章在《南风窗》上刊载以后,一石击起千层浪。文中历数的 种种事件及与相关问题的比较是对这些年河南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深刻剖析。在采访的过程中,我遇到的唯一的风波来自于对从未出过河南的55岁的陈鹃 (化名)的采访。当问及是否知道河南人在全国的形象时,她生气地说:“河南人都是本份人,全让你们这些做报纸、杂志的给说坏了。”这话和王二的说法倒无二 样。
  石破对此的看法是:“河南人讳疾忌医的毛病非常严重,生了病以后,他不想让社会知道他有病,也假装让自己不知道。这种心理主要是因 为中国文化整体上不宽容,正统文化对另类群体太过苛刻。”但虽然如此,石破仍坚持有病就应该看病,哪怕看不了,也没必要隐藏。“我自己是河南人,我一直生 活在河南,也很喜欢河南,这不等于身为河南人就只能说河南人的好话。既然河南人的名声不好,说明有土壤,有土壤就不能说是极个别现象。把责任推给少数出去 的人,无助于正视问题。”
  在信息社会,大众传媒是个体获得信息的重要来源。而人们的态度常常以所获得的信息为根据对目标对象作出判断。 在反复传递的过程中,人的意识被强化。而媒体之于河南,好比当年的兵家,是必争之地。在大事面前,能充耳不闻吗?从1999年至今,诈骗案、洛阳大火、郑 百文事件、爱滋病村、原阳毒米、郑州抢劫杀人案……一件件、一桩桩在媒体并不夸张的报道下,大众对河南的印象成了诸多事件的叠加——河南,总出大案、要案 的河南。
  不久前,在河南很有影响力的报纸《大河报》登载了一篇“趣闻”。说是开封某地居民将上海人骗至开封谈生意,吃了一餐2000 元,对方要开发票,说没有,最后开了一张花圈店的发票。上海人回去以后一查发现并没有这家公司。其实这种被骗完全可以在事实发生前避免。刘威解释道:“中 国不像西方有比较完善的市场运作模式,彼此大多讲个“诚”字。再加上企业效益不好,一有人说要买货,很容易放松警惕。”
  这篇“趣闻”登 在河南省内的媒体上,标明详细地为开封,而在河南省外,以强调简约、直白的写作风格的媒体需要用最简单的一句话表达出几百字甚至上千字的信息,使用含盖大 面积意义的字眼效果要明显,所以才会出现“河南商人”、“广西贪官”、“山西煤矿”这样大而全的字眼,并不只是河南才有,不过是河南次数多、频率勤,且情 节比较恶劣罢了。
  在对河南问题的报道上,河南省内媒体的态度与省外截然相反。一年前,据说省内某媒体因为转载了新华社记者写的一篇外商在郑州遭遇不公的文章而使得从业人员从上到下都受到了某种程度的惩戒。
   “河南人骨子里非常保守,但是想致富的心气非常足。大家不是不知道,那么多人出去,当然知道关于河南人的各种段子,只是不想知道。”刘蕾说。石破对待这 个问题的看法是:“河南的新闻跟河南人一样,在省内很压抑,因为在省内除非集体行骗,而且是骗外地人,彼此都认识,肯定不会。农民很要面子。为什么说河南 人名声在外?因为出来才有机会,谁也不认识谁。”
推荐阅读
网友评论

城事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