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城的皇城城门
地安门
|
地安门位于皇城北垣正中,南对景山,北对鼓楼。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始建,称“北安门”,俗称“后门”。清顺治九年(1652年)重建,改称“地安门”。砖木结构宫门建筑,面阔七间,明间、次间为通道,正中设朱红大门三对。
地安门为砖木结构之宫门式建筑,面阔七间,中明间及两次间为通道,明间宽7米,两次间各宽5.4米,四梢间各宽4.8米,总面阔38米,通高11.8米,进深12.5米。正中设朱红大门三门,左右各两梢间为值房。地安门内左右两侧各有燕翅楼一座,为二层楼,原为内务府满、蒙、汉上三旗公署。民国十三年(1924年)驱逐末代皇帝出宫时,部分太监曾暂栖于此楼。
1954年底,为了疏导城市交通将地安门拆除。1955年2月3日路面竣工,车辆通行。当时,因为一些社会名流对拆除地安门持反对意见,政府许诺将从地安门拆下来的门窗、木梁、木柱、木柁、木檩都一一编号登记造册,连同砖石琉璃瓦等统统运往天坛,计划在天坛北坛上门内照样移建一座地安门。
不料,日后天坛内发生火灾,堆垛在那里的木质材料全部化为灰烬,移建地安门之议从此也就泡了汤。将近50年过去了,如今在天坛北门内尚残存有少量地安门拆下来的残砖、废石和破旧的琉璃瓦,又因为没有留下实测图纸,移建地安门的计划也就无法实施了。